续签合作极地研究中心 探路者从“产品力”向“品牌力”迭代
探路者此次是连续第13年为考察队员提供极寒环境下的装备保障,也是国内众多鞋服上市公司中唯一的一家。
在“雪龙2”号出发前夕,探路者控股集团与极地研究中心正式签订品牌合作协议。根据约定,未来三年探路者的装备将继续成为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为南(北)极考察队护航。
以自主研发创新为市场突破口,是一条重资产的艰辛道路,但同样也易于形成牢不可破的壁垒。用科考“练兵”,探路者通过多年极地考察保障工作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并最终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大众产品中。在户外运动持续升温、冬奥带动冰雪产业蓬勃发展的双重机遇下,探路者有望走出一条从生产端到品牌端的迭代升级之路。
强化研发能力,到极地“再战三年”
探路者集团董事长李明(左)与极地中心保障部陈楠主任
签约仪式现场,极地中心和探路者相关负责人探讨了合作前景,明确了接下来的合作计划。探路者户外联席CEO陈旭表示,“探路者集团的户外业务将持续为极地考察队员助力,将结合历届考察队员回程后对装备的反馈,进行系统性的改进,从功能、面料和版型上更进一步。”
探路者户外联席CEO陈旭(左)与前雪龙和雪龙2船长赵炎平
探索未知,谋求突破的科考领域,与专注户外运动,注重研发的探路者品牌有很高的契合度,这也成为双方十三年来合作的基础。
研发投入最能说明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财报显示,2020年探路者研发投入为4200余万元,占营业收入比(研发强度)为4.63%。在新冠影响的大背景下,不少本土上市公司或暂停研发计划,或削减研发成本,但户外第一股探路者的研发投入却不降反增。
高投入之下,探路者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仅2020年,探路者就获得了20项行业大奖,取得专利共8项。而作为其中的“集大成者”,探路者极地仿生科技平台TIEF也得到了深化发展,已取得了包括防水透湿科技、防晒科技、干爽科技、保暖科技、多功能防护科技、凉感科技、防静电科技、智能光变科技等多项自主研发成果。目前,有25项国家行业标准由探路者参与制定。
然而科技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运动用品讲求功能性,户外运动领域尤其如此。在这方面,探路者将南北极、珠峰乃至航天领域都视作“大户外”范畴,以实际场景倒逼研发创新。
除了和极地中心合作之外,探路者从2016年开始与航天在多个领域建立合作。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探路者研制的服装和装备保障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和生活。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探路者研发的舱内连体工作服、分体工作服、舱内休闲服、舱内服马甲、睡袋、腰包、手套、眼罩、睡袋包等13套装备再次“升空”。此外,和尼泊尔在2020年12月各派出测量队进行考察后,共同确认了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与测高队员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攀登服,就是由探路者研制的HIMEX高海拔攀登连体羽绒服。
户外用品产业链大致分为四个环节:原材料生产环节、工厂制造环节、品牌商环节、零售商环节。国内上市公司多处于工厂制造环节。有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国内的市场竞争,注重积累技术优势建立强壁垒,是一条优质的发展路径。
一方面,由于国内户外零售端尚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技术领先的公司更容易实现品牌,带来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户外用品对功能性有很高要求,同时由于细分市场较多,竞争对手很少会以重投入突破,因此技术壁垒容易保持,技术领先的制造商能够实现较为长期的收益。随着下游的扩展以及持续的研发,护城河也会持续加深,具备先发优势的公司有望随产品进化持续增长。
由此看来,检验研发成果,并助力公司持续强化研发能力,是探路者此次与极地中心签约合作的一大意义。
释放研发势能,品牌力持续提升
此次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在于释放研发势能,塑造产品力和品牌印象。
探路者集团董事长李明表示,“我们始终把为极地考察事业提供服务作为一件自豪的事情。南北极考察面临着最严酷的自然环境,探路者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为考察队员提供值得信赖的产品,说明产品质量和企业研发能力是禁得住考验的。”
通过助力科考体现产品的可靠性,虽说是简单的逻辑,但放在户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中,却意义重大。
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多种户外运动的发源地,户外运动整体发展时间悠久,已形成较强的户外文化。与欧美相比,户外运动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但与欧美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这意味着户外运动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从户外运动参与率看,我国仅为10%左右,而以及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户外运动参与率基本在50%以上。根据纺织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户外用品零售总额250亿元,而根据Statista数据,2019年、欧洲仅线上户外用品零售额就分别达到178亿美元、155亿美元。因此,我国户外运动参与率和消费支出两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但这也意味着,在潜力巨大的国内户外市场上成熟的“洋品牌”已经抢占先机。海外头部零售商品类全面,且具备规模,进驻国内后有明显的营销优势。想要从中突围,本土企业需要完成从“产品”到“品牌”的蜕变。
从世界知名服饰品牌加拿大鹅的案例即可说明。加拿大鹅在诞生之初并没有品牌意识。1980年,一批加拿大鹅羽绒服被带到南极的默多站进行测试,凭借良好的御寒表现,开始在市场上声名鹊起。随后经营者重新设计商标,改为红白蓝三色组成的极地俯视图,并开始大批量生产,最终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探路者十三年来持续助力极地科考,不仅是展示产品硬实力,更体现了企业的责任担当,提升了品牌的高度。
探路者集团董事长李明说:“极地考察是一种国家行为,探路者作为有民族情怀的企业,提供支持责无旁贷。”从初涉南北极到建成多座考察站,正从极地考察大国向强国迈进,一代代科考人在极地绽放着别样青春。探路者作为肩负社会发展责任的户外品牌,将户外装备研发与极地工作内容紧密融合,也在其中充分展现出实力和科技含量,共同推动极地考察工作建设,塑造了更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抢抓北京冬奥机遇,品牌迎来发展红利
时间节点来到2021年,本土户外品牌还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市场机遇,那就是2022北京冬奥会。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2015年我国申冬奥成功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冰雪产业的发展,包括场地、装备、培训、赛事等各细项。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冰雪爱好者不断涌现,政策和需求共振,推动冰雪产业快速发展。作为冬季运动发展的新兴国家,2018-2019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已达2.24亿人次,是我国单个冰雪季冰雪旅游人数首次超过2亿人次。
而从细分门类来看,作为一项参与人数多,经济产值大的户外运动,滑雪全球产值约7000亿美元,全球滑雪人次近4亿,滑雪者约1.3亿。我国目前滑雪渗透率仅为1%左右,即使与我国气候条件相似的,滑雪渗透率也是我国的8倍。随着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据统计,目前我国滑雪产值在4000亿元左右,滑雪叠加其他冰上项目的发展,有望为用品、场地设备等相关行业带来一波巨大增量。
冰雪运动对装备要求高,需要防风、御寒、防水性强的产品,这些需求与探路者研发成果高度重合。在助力极地科考的十多年里,探路者收集并分析了极地考察队员的各项需求,并把专业极地工作服所运用到的高新科技融入日常户外装备开发中。
不仅如此,探路者与北京冬奥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联接,具备其他品牌所不具有的先发优势。
2020年,探路者参与了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研发计划“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的两项子课题。经过6个月研制,历经数十次对比测试后,探路者筛选出三种100%国产化、耐低温、防护等级达到国际Level 1的防护材料配方。这一研发成果可助力“三亿人上冰雪”,帮助人们科学、安全、健康地参与到全民健身中,为冬季运动大众冰雪产业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
奥运盛会历来是运动品牌产品力的一次“大展”,也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的绝佳平台。对于国人关注度极高,在“家门口”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来说更是如此。“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是市场颠簸不破的道理,谁能乘势而上,全看企业自身的积淀。
“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已经出发,而未来仍在孕育中。作为户外运动品牌的代表,探路者正等待产业“爆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