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李雯雯6次试举6次成功以领先第二名37kg的绝对优势夺冠
在东京奥运会举重女子87kg以上级的比赛中,选手李雯雯6次试举6次成功,以领先第二名37kg的绝对优势夺冠。
而同场竞技备受争议的新西兰「人」选手哈伯德抓举三次试举皆失败,没有成绩,遗憾告别奥运赛场。
然而抛开成绩来说,哈伯德也算是开创了一个先河。她作为选手参加奥运真的公平吗?
01
「选手」参加奥运
今年5月,路透社报道,新西兰举重运动员劳蕾尔·哈伯德,已经取得了东京奥运会女子87公斤以上级的参赛资格,可能将作为一名选手参加奥运会。而她也确实做到了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
哈伯德今年43岁,直到三十五岁,她都还是一名男性。彼时,他虽然并没有国际举重参赛纪录,但是也长年征战于国内的举重赛场,甚至还创造过新西兰的国内纪录。
2013年,她选择改变自己的性别,正式成为一名女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素治疗后,之后她以新的身份开始征战女子赛场,很快就取得了比参加男子赛事时更加耀眼的成绩。
2017年世锦赛上,她一鸣惊人,在女子90公斤以上级别的较量中夺得抓举和总成绩两枚银牌,2019年世锦赛上她也进入了前六。
按照之前东京奥运会多站资格赛中的成绩来看,哈伯德有资格进入新西兰代表团的名单,甚至有站上领奖台的可能。
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哈伯德的加入,会为李雯雯在该项目争冠造成一定的威胁。
哈伯德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心中有着参加奥运会的梦想。虽然最后没有成绩,但她还是站在了奥运会的舞台上。
02
哈伯德为什么可以参加奥运
那么,哈伯德这样改别的选手参加奥运,符合规定吗?
符合。
2003年,国际奥委会就规定——做过手术,并接受了至少两年激素治疗的运动员能以新的性别参加比赛;随后又在2016年采用了新政策,考虑到与「人权」观念的矛盾,因此允许运动员在接受手术前就参加奥运会等国际赛事。
其中,女变男的运动员可以直接参加男子比赛,而男变女的运动员需接受激素治疗,证明她们血液中的睾酮水平低于10纳摩尔/升,并持续一年,同时,运动员必须声明自己的性别是女性,且在四年内不能更改。而在某些项目中,限制更加严格——比如国际田联就要求参加部分女子项目的运动员睾酮水平不超过5纳摩尔/升。
南非「双性人」选手赛门娅此前因睾酮水平过高被禁止参加女子项目
国际奥委会对于跨性别运动员参赛资格的规定,被全世界许多体育组织所学习沿用,成为了当今的主流规定。
但是其实,注射雌激素和雌激素的保持是一门学问,也并不是说雌激素达标就能证明运动水平和女性相同。
第一,参加女子比赛的改别选手,需要一直注射雌激素,如果暂停注射,很快,她们的女性化会消失,容易变回男性特征。
第二,即使选手一直注册雌激素,她们体内的雄性激素依然绝对高于其他女性,这是天生的。
第三,在前,她们体内已经经过了数十年雄性激素的生长,即使改别,拥有了更多雌激素,但是几十年来生长着的肌肉和骨骼并不是靠几年的雌激素注射可以改变的。
03
对其他人公平吗?
在这种前提下,就很难不牵扯到竞技体育的公平问题。
近年来,国外LGBT群体活动密集,支持LGBT群体本身就是「政治正确」。5月17日「国际不再恐同日」刚过,互联网上到处都有「Love is Love」的标语。
确实,要是连哈伯德这种做过手术,有证据证明自己睾酮水平低的跨性别人都不能被视为女性的话,那几乎就是公开表示跨性别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只要是天生是男性,那你无论怎么做都不会成为女性。」
在社会环境下不难理解奥委会的决定,支持少数人的平权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这背后,却无法保障多数普通人的权利。
就和「生理性别」是男性「心理性别」是女性的人去上女厕所一样,这种「少数人」的平权已经伤害到了女性切身的利益。
女性在力量、爆发力等方面与男性有差距,这是生理上的现实。
就拿哈伯德自己来说,我们并不否认她在训练、比赛中付出的努力,也不能剥夺她追逐梦想的权利,但事实就是她曾经在世界男子举重项目中「查无此人」,但是却在成为女性后,在举重的世界里混得风生水起,甚至展现出了一种统治级的表现。
据报道,她的队友特雷西曾是新西兰女子大级别举重的主力选手,而在哈伯德进入国家队之后,却不得不减重,以参加其他级别的比赛。
其他国家的选手也对哈伯德参赛的公平性颇有意见,名将罗布莱斯·伊丽莎白(2017举重世锦赛90公斤以上级冠军)更是对此表示不满,直言自己是「在和一个男人在比赛」。
国际奥委会的规定或许还杜绝了一部分「今天说自己是女性,明天说自己是男性」的人参赛。
但在很多州级的比赛中,更是已经开始出现按照「个人认同」来分性别参赛的情况。比如的一部分州,你只要在表格上写下自己认为自己的性别,就可以在那个性别里面比赛。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自称自己是女性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反而有可能能为自己带来一些好处。
比如在高中生女子100米和200米短跑比赛中,有两位女(心理女性)运动员斩获了15个州级赛事的冠亚军。而生理女性的运动员却只能去角逐第三名的位置。为此,她们绝望地说道:「不管多努力,你还是比不过一个男性的身体。」
网传高中女子100m冠亚军得主(生理性别男)
而这些州级的比赛,又和升学、奖学金,和以后的发展机会密切相关。者的出现,让其他女性运动员只能姐妹互扯头花,去争抢仅剩下的那几个宝贵名额……
后来,当地的女高中生们将这两位短跑运动员告上法庭。
这或许并不是「平权」,而是「作弊」。
其实就是部分人放弃去挑战极限,而是换一批相对较弱的对手。
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里,一位网友开玩笑地说:「那是不是我说我心理年龄七岁,就可以去参加儿童的比赛。」
我们都知道成年人的智商和能力碾压儿童,本来是男性的人即使在改别后也难以改变一些天生的结构。
虽然知道跨性别者只是少数群体,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有些夸张的畅想:会不会有人发现了这条「捷径」为了荣誉,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东西,改变自己的性别,去挤占更多的女性的生存空间。
未来女子项目的比赛,最重要的会不会就不是天赋和能力,而是队伍中是否有更多「心理女性」的「男性运动员」。者多的那一方就可以碾压普通女性运动员。
那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普通女性或许才会成为真正的弱势群体。
我们鼓励跨性别选手冲破桎梏,以自己喜欢的身份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但是也不希望这种梦想的实现去挤压更多人的权利。
这或许需要国际组织等多方面的努力。